《菜市場裡的大廚 》幕後的真正推手!看BIOS Monthly 編輯怎麼挖出
Joël 的心內話?
http://www.biosmonthly.com/contactd.php?id=2022
「
比起迎合別人,我更想走自己的路」──專訪《菜市場裡的大廚》Joël
「當你發現兩、三顆可愛的鳳梨,挑最黃的那一顆,不見得味道就是最好的。拿起來聞一 聞,如果是還沒熟的鳳梨,你應該只能聞到鳳梨葉子的味道。即使買回家,也要放在溫暖的角落熟成兩、三天左右才能吃。所以放下那個小女孩吧,再拿下一顆起來聞。啊!你聞到了鳳梨特有,帶著甜味的濃郁香氣。但是再仔細聞一聞,用力地用鼻子嗅一下--有聞到一絲絲酒味,或是放在冰箱裡面那罐甜酒釀的味道嗎?快點放下那一顆鳳梨,它老得能當你祖母。」
這段文字,是一切的開始。
當時,我跟著友人一起稱呼他「學徒」,因為在部落格上讀到許多他在餐廳當學徒的趣味文章;後來我習慣稱呼他「大廚」,就像你我生活中,有時出於趣味有時更像惡搞地對著某人喊聲「大大」;現在我會叫他 Joël,如果你喜歡也可以翻成中文,喬艾爾,這是他新書上的筆名;最後,再一次提醒你這本書名,《菜市場裡的大廚》。
(攝影:Regina)
扣除那段秘密讀者的時光,我跟 Joël 頻繁接觸始於 BIOS 網站上的連載專欄。他是我的作者,我是他的編輯。形式上的關係很簡單,曲折仍是在每月固定收到的文字裡。我始終把這種先睹為快的特權,視為辛苦工作之餘的小確幸。隨著 Joël 的筆觸,我的思緒飄離車水馬龍的台北城,穿著雨鞋,在清晨三四點時置身於桃園大湳菜市場,隨即被四周生猛鮮活的景象淹沒……。看著他在菜市場修業一年來逐漸成長的足跡,從部落格作者到現在出了第一本書,與我從菜鳥編輯到現在稍微累積些許成果的這條路,隱約疊合在一起。想來,這也是種奇妙的緣份。
這條前往菜市場的路
Q:當初你是在什麼樣的因緣下進入餐飲界?後來又為什麼會選擇去菜市場進行修業呢?
A:我從國小開始打曲棍球一路到國中,後來因為眼睛受傷,被醫生警告說如果繼續打球下去,可能會失明,所以才離開球隊。因為一路上來都沒念什麼書,所以國中畢業後就去念職校餐飲科,這算是我進入餐飲界的起點。過去沒有相關背景讓我有點緊張,因為身旁很多同學在國中時就已經受過相關訓練。學了一段時間後,感覺課堂上的東西少了些什麼,所以就去了餐廳實習。
餐飲界有句話說:「當你終於切到手、燙到手時,師父才會跟你說:『你進步了。』」無論課堂上學到什麼原理或概念,你仍然必須用身體的經驗去記住一些東西。因為無論你內心再怎麼熟記,當實際碰到狀況時仍會不敵肢體原有的反射動作。例如在你還沒切到你的手之前,是不會改掉原先動作的。像我的食指,就曾被切掉三分之一過,後來才慢慢長回來……。
Q:學校裡會很重視基本技巧的磨練嗎?例如刀工?
A:其實不會耶!像我後來去讀高餐,刀工的課也是花了兩天就結束,但實際上你在餐廳裡要能正式上砧板切菜,大概都至少要花兩、三年的時間,而要到純熟階段,就要再花更多年了。所以餐飲科系學生要精進這些技術,都要自己去找實習磨練的機會,學校裡教授的還是比較偏原理、基本概念的養成。
等我出來工作後,慢慢有機會做到管理職,就要面對很多開菜單的狀況。你要針對不同的客人,量身訂作不同的菜單。以前師傅都會跟我們說,如果今天要做奶油煎鰈魚,你就要從法國進口食材,如果要做煙燻鮭魚,你就要從挪威或加拿大來找。當時就面臨到這個瓶頸:怎麼用都是這些重複的食材,你不知道還能用哪些不一樣的東西。我那時有些恐慌,想著是不是就是到此為止了,覺得自己走出廚房外好像什麼都不知道。自我抗拒一段時間後,就把工作辭去,決心踏入菜市場重新學習。這就是當初為什麼會決定要去菜市場工作的原因,不想讓自己對於食材的認識侷限在小範圍裡,更不希望在面對送來的貨物時只能擺出廚師架子、裝模作樣地說這裡不好那裏太差,我很清楚,自己對於更多細節知識其實是不明白的。
(攝影:廖家威)
Q:之後你就去了菜市場工作。你在菜市場待的時間大概多長呢?這段特別的過程,對於你過去所學得的餐飲知識與烹飪技法,產生了什麼影響?
A:我在菜市場工作約莫一年吧,其實並不長,而且因為跑過了好幾個攤位,每段學習的時間都很短暫。我非常感謝當時帶我「入門」的那位魚市場老大,他說:「我也不知道你來這邊要學什麼,我就把我知道的都教給你吧!」後來跟他學習了一段時間,他又把我介紹給其他攤販,學習殺雞、宰豬、辨識蔬菜水果,就這樣一站一站學習。雖然每一站待的時間都不長,但是對於我的刺激卻是很深刻的,讓我在餐飲文化與烹飪技巧上,多了不少新的想像。
過去我們學習法國、西班牙這些頂尖飲食文化中的重重典範,認為完美的餐飲就應該是那樣的呈現。但是這趟菜市場修業的過程,打破我的成見,不只重新認識很多在地食材,也包括市場裡這些每日與新鮮食材為伍的人們,在面對餐飲時的各種想法,更顛覆了我過去對於名廚的想像。既然台灣本地有這麼多新鮮美好的食材,有過去相當深厚的飲食文化根基,我想我就更應該去好好掌握這些美妙的元素,用我們的技藝去把這些東西結合起來,塑造台灣在地的飲食文化典範。
Q:那麼,在這段過程中有沒有什麼讓你印象極深刻的事情?
A:很多啊,有些在之前專欄裡有提過。例如,我發現到我怎麼會殺魚殺這麼慢!因為以前在學校或餐廳裡,我通常都是名列前茅的快,沒想到去了菜市場,自己卻老是慢很多拍。我記得第一天上班時,看到魚攤老闆十秒不到可以處理完一條魚,忍不住咋舌驚嘆!果然在學校或舒適的環境裡,自己以為已經學會的東西,在那樣親臨的現場,才發現必須要重頭學起。要把所有既定的成見與內心障礙拋開,完全投入那樣的環境裡,才有可能讓自己真正融入,真正開始學到技藝的精髓。
Q:過去待在廚房裡,你不會直接面對來用餐的客人,但是到了菜市場與人面對面的「廝殺」後,心理上是不是會有些衝擊?那是什麼樣的狀態呢?
A:以前在餐廳裡,只要我聽到「叫你們主廚出來」這句話,通常就是準備出去挨罵!在我的經驗裡,很少會有那種「我想跟你們主廚道謝」的機會,每當需要面對面的情況,差不多就是要挨罵了!當然這種挨罵的情況也是不多,所以大體說來在廚房裡你就是專心面對料理,以及與廚房裡其他夥伴的配合。但是當我到了菜市場,突然間就是要直接面對客人,而且還不是一個兩個,而是一大群十幾二十個,一波接一波地來。你必須同時在心裡準備好面對各種狀況:這個人有多少錢?那個人是不是想殺價?另外一個不斷打探的人究竟想要幹嘛?你必須對於檯面上食材熟悉掌握、同時進行一場又一場的心理交鋒,當然手上的工夫也閒不下來。就像在砲火激烈的戰場上,你必須充分掌握狀況,成為一個全面的戰士。
Q:像我們這一代,大多數人可能已經不下廚了,自然也不會去逛市場。會去逛市場的那些人,也多半選擇去光鮮亮潔的超市、或者直接利用宅配取貨,對於傳統市場,願意親身接觸的人似乎又更少了。經過這趟修業之旅,你對於傳統市場的定位有沒有新的想法呢?
A:我小時候其實很討厭傳統市場,尤其當時個頭很小,每回跟著大人上菜市場,被人群來來回回地推擠,地面坑洞又潮溼,對於一個小孩來說,還真是種折磨!
我記得有人說過,像這樣進入傳統市場的經驗,其實也正是現代都市生活下,個人與土地直接連結的最佳途徑。在傳統市場裡,你所看到、接觸到的,都是最生猛、最有活力的那一面。相較於被完整規劃、直接填補你消費需求的超市,傳統市場就像一大片資源豐饒的熱帶雨林。在超市裡你是單一個體,你所面對的就是陳列完整的商品,以及等在櫃檯那邊的收銀員;當你挑選完你想要的東西,互動就結束了。但是在傳統市場裡,你面對的不只是紛然龐雜的各式攤位、不只是一片片帆布上豐富又雜亂的食材,你還要面對各個心性不同的小販,揣摩他們的心意,甚至連身邊與你擠來擠去的客人,都是你潛在的競爭者!這種充滿高度互動性的環境,不只對於每一位踏進來的人形成考驗,更帶來無窮的樂趣。
此外,經歷過這種生猛環境的歷練後,對我來說另一個重要收穫,就是增進了人際互動的敏銳性。因為如果沒有意外的話,我終其一生,最主要的活動場所還是在廚房裡,與外界聯繫的主要門戶,就是那一台台閃著數字的點菜機。在人際互動上、以及對於外頭用餐客人的理解,可能都有所不足。所以這趟菜市場修業的過程,我認為某程度上也算是補強了我在這方面的不足,對於未來我在思索客人的需求時,也會有所助益。
(攝影:廖家威)
也來寫個部落格
Q:回到寫作的問題上,我一直很好奇,你是在什麼機緣下開始撰寫部落格文章呢?
A:我以前還在高雄工作時,下班後想要紓解壓力,就會到處找朋友喝兩杯,邊喝就會把廚房裡發生的故事拿來跟大家分享。沒想到原本單純的牢騷卻意外大獲好評,「哇!你怎麼可以把這些事情講得這麼好笑?要不要考慮寫下來給更多人看啊?」然後我就想說,好吧,寫就寫啊,就開始寫了,真的是非常偶然。最初當然是沒什麼人看,一段時間後不知為什麼,慢慢地讀者增加了,也因此交了不少好朋友。重點是,有時候因為工作很累,一段時間沒繼續寫,這些讀者還會主動催逼,問說怎麼都沒新文章了呢?果然是從那時候就養成被催稿的壞習慣,一直到現在……
Q:我記得最早認識到你的文字,是因為我的一位詩人朋友,她在 ptt 上看到你的文章,覺得寫得很有趣,就介紹給我看。我當時看了也覺得不錯,所以默默地留了神。等我進入 BIOS 工作,要找尋寫作飲食專欄的部落客時,馬上就想到你。從寫部落格、專欄、到現在出書了,這一條寫作的路上,你有沒有碰到什麼挫折或心態上的困境?
A:一直到現在吧,有些朋友還是會問我,什麼時候發現自己有寫作的才能?而我也都很誠實地回答,其實並沒有。我唯一能自豪的是面對截稿死線的「爆發力」,等到交稿後,那種「爆發力」又消失得一乾二淨。(編按:我想這也是大多數文字工作者賴以存活的「非常技能」!)
因為我過去的教育背景,國小國中都在打球,書沒好好念,所以其實不太會寫文章,甚至會用的標點符號只有逗點跟句點。很多字詞、語句、或是標點符號的使用,就是後來自己不斷跟朋友請教,確認對的用法。有些人說我是飲食作家,這讓我非常慚愧,因為我完全不能跟那些寫得很好的作家們相比。我能夠做的,就只是把我知道的、身邊發生的事情,一點一滴記錄下來。
我本來也是個不太看書的人,所以後來認識了一些有在看書的朋友,才慢慢知道現在一般人會看什麼書。有時候朋友會跟我說,我寫的文字很像誰誰誰的作品,我就會好奇地去找這些人的書來看,然後才慢慢越看越多。雖然現在也不覺得自己寫得很好,但我認為寫作這件事就像做菜一樣,持續地一直寫,總是會進步的。
當然,成為稍微有點名氣的部落格作者還是很令人開心,但這帶來的後果也不完全是愉快的。例如會有人覺得像我這樣廚師不廚師,寫作也是半調子的人,還是省省吧,不要一直出來丟臉了。一開始聽到這些話當然是會在意,而且是很在意……,畢竟被這樣批評,總是很難受的。當時就想著,我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,走自己想走的路,為什麼就要被這樣批評呢?後來當然就是靠自己調適,慢慢才得以釋懷。
比起迎合別人的眼光,我更想要繼續走自己的路。
(攝影:廖家威)
關於《菜市場裡的大廚》
Q:當你聽到出版社想找你出書這件事,你最直接的心情反應是什麼?
A:其實我一直都很擔心,這會不會讓出版社慘賠啊?
對於能出書這件事當然是蠻開心的,尤其是很早以前就曾奢望著自己的書能在誠品上架。沒想到這種小小的虛榮的夢,居然那麼快就能實現了。當然啦,直到現在,我還是很擔心出版社會不會慘賠這件事……
Q:在這本書的製作過程裡,與「一起來出版」合作的經驗如何呢?
A:這本書的製作過程讓我學到很多東西。過去寫 BIOS 專欄時,無論是寫作或拍照都是我自己來,所以可以嘗試一些比較實驗性的東西。到了這次與「一起來」合作,明月總編輯還有兩位合作攝影師阿威跟嘉文,他們都教了我很多東西,例如書內篇章該怎麼安排,照片該怎麼拍、版面怎麼設計、文字篇幅的掌握、閱讀動線等等,必須思考的內容很多,這全都是我過去沒想到的。最震撼的經驗是去攝影棚拍照,過去看國外那些食譜書,總覺得畫面上呈現的都是自然光照射,就是挑選個陽光合宜的日子來拍攝。結果這次去攝影棚拍照,我才見識到真正的打光技術,真的是超厲害!燈光可以有無數種組合,你想要哪一種感覺都可以打出來!然後像嘉文跟我去菜市場外拍,他抓取畫面的角度與細節,很多都是先前我沒有注意到的,真的很了不起。
還有,我記得拍到最後一天,所有擺盤能用的餐具都用完了,但還缺十幾道菜沒拍,當時就是碰到瓶頸了,不知道該怎麼辦。但最後還是多虧了明月跟阿威,兩位經驗豐富的編輯與攝影師,才能順利解決。我覺得「一起來」的製作團隊真的很厲害,如果沒有他們,這本書根本是不可能完成。
(攝影:Regina)
離開菜市場,前往下一站
Q:完成這本《菜市場裡的大廚》後,下半年你也會在 BIOS 重開新專欄,能否透露一下新專欄的主題內容,讓讀者們先睹為快?
A:新專欄的主題,我暫訂為「春膳」,這個名字跟阿言德的書名相同。我認為食物有種很奇妙的魔力,它能夠瞬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。吃進嘴裡的美味,可以消弭那道藩籬。「春膳」的本意來自春藥,春藥無論是給男人或女人吃,都是為了達成生理或心理上的催情目的。「春膳」這個專欄並不是要介紹傳統的虎鞭藥酒,而是希望透過食物去傳達情意,讓兩人間的距離消失。現代都會生活裡,看起來男女交往機會頻仍,但實際上多數是萍水相逢擦身而過,真要有深入交往其實是困難的。那麼或許透過食物,透過一頓飯的邀約,在美妙滋味傳達的過程裡,可以拉近心理的距離,讓彼此更加親密。
(「春膳」概念影片搶先看 )
結束這篇訪談前,我想記下最後一件事。
那是我跟 Joël 的第一次見面,當時《菜市場》專欄即將結束,我們約在信義誠品星巴克,討論之後新專欄的方向。或許是初次見面稍嫌拘謹,我們說起話來小心翼翼。Joël 很客氣,我……很菜。當時最深的印象是,Joël 希望我開幾本能夠幫助他專欄寫作的建議閱讀書單,我思索半天,最後說出瑞蒙卡佛的《能不能請你安靜點?》──這當然是本厲害的小說,但我那時會建議的唯一理由,其實是因為我剛讀完它。
親愛的 Joël,如果當時的建議不太管用,我在此向你說聲抱歉。但那本書確實也很好看,對吧?
文字:溫為翔
攝影:廖家威(一起來出版)、Regina
作者:Joël 喬艾爾
出版:一起來出版
日期:2012/04/05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