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/13/2013


置身未知的所在
讓自己感受陌生的魔
也讓這未知激起我們生活的光芒


    本書為日本《生活手帖》總編輯松浦彌太郎20052007於《COYOTE》雜誌的旅遊專欄「Good Day!」集結。
    
此專欄的主題為在自已喜歡的城市漫步,畫出自己專屬的地圖。去旅行時,不使用外面買來的現成地圖,而是把自己散步的地圖畫出來。「自己散步畫地圖」──如果能擁有好幾張自己專屬的地圖,是多麼美好開心的一件事。
    松浦與知名攝影師若木信吾一同旅行,足跡遍佈美加、歐洲,也造訪了台灣台北及台東兩地;兩人皆不事先規畫旅程,也不上網查景點資訊,背起背包,隨性散歨,以自己的擅長的方式用文字或攝影紀錄下對未知地方的感受。

如果要問我旅行的樂趣是什麼就是即使到了幾乎一無所知的地方,
那裡也必定有耀眼之處,而自己親自將這些光芒一個一個拾起收集起來
希望讀者能在書中感受到這些小小的耀眼的美好」──松浦太郎


在喜歡的街道, 尋找喜歡的地方,展開屬於自己的旅程吧!
我們就是這樣旅行的──

在迷惑中,找到自己的步調,
愉快享受12個城市的方法。


到了舊金山必去北灘
夏威夷則是要去希洛
紐約要徹底走過曼哈頓
到巴黎要去奧貝爾康普夫
在柏克萊的古書天堂徜徉
到麻州布林菲爾德的跳蚤市場採購
東京要去逛逛中目黑
加拿大不可錯過溫哥華
洛杉磯的夕陽絕美
感動於台北的書香文化和好吃麵包
拜訪台灣台東的原住民
也別忘了
到倫敦要去紅磚巷



 關於本書作者:


作者(文字)松浦太郎
一九六五年生於東京。現任日本《生活手帖》總編輯、COWBOOKS代表、作家。十八歲赴美。回國後,成立了專門販售老雜誌的書店m&co. booksellers。二○○○年開始經營行動書店,二○○二年成立COWBOOKS,現於中目黑和南青山設有店鋪。也從事翻譯,散文作品散見各雜誌。著有《我的好書這些書》1&2、《找到你的工作好感覺》、《嶄新的理所當然》、《謝謝你》、《日常的每一天》、《生活靈感集》1&2、《日日100》、《續‧日日100》、《最糟也最棒的書店》、《旅行的所在》等書。

作者(攝影)若木信吾
一九七一年生於浜松市。畢業於紐約羅徹斯特理工學院(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)攝影系後,作品刊登於《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》、《Newsweek》、《Switch》、《FIGARO Japon》等日本國內外雜誌,也活躍於各廣告媒體。作品有持續拍攝自己祖父的《Takuji》、《葬送》,拍攝自己結識的藝術家的作品集《TIME AND PORTRAITS》、木村拓哉寫真集《%》等。另外也身兼導演,拍攝電影,活躍於各個領域,電影作品有《星影華爾滋》(二○○七年)、《圖騰Song for home》(二○○九)等。

譯者│黃碧君
日文譯者。喜歡逗貓、玩狗、散步、閱讀、旅行。譯有《敦子的食堂》《幻想圖書館》、《奇怪ね》、《小星星通信》、《跟媽媽去旅行》、《圓與方》、《書設計》、《巴黎一個月的生活》等書。並致力中書日譯,把台灣好書推到日本,為聞文堂副代表。













2/19/2013


探訪台灣好食、好景、好空間!

繼《預約私房美味》後,
飲食作家施穎瑩 再度和你相約,
深入山海鄉間,探訪只有內行人才知道的郊野美食天堂。

GQ雜誌國際中文版,人氣專欄集結。2013年最讓人流口水的美食搜集!


由知名美食作家施穎瑩帶路,走進位於城市近郊、山野海灣、田園魚寮、私宅巷弄的25間隱藏版郊野食堂。從經營者的飲食理念、食材的尋找和選擇、料理風格到空間規劃、為何捨棄繁華市區選擇山野設店,皆有細膩而深入的介紹。藉由美食引路,療癒食客的視覺、味覺和心靈。

聽故事
.深入花蓮豐濱的阿美部落,聽原住民料理天才,如何把山林當自家菜園,大海當廚房冰箱的山海冒險。
坐在外雙溪畔的玻璃屋裡,看服務生滑動著最新款的iPAD點餐,述說主廚如何用雙腳走遍全台、找尋在地食材的故事。
.望著雙連埤的遠山倒影,圍坐在炊煙裊裊升起的柴火邊,和深山裡的樵夫主廚分享森活體驗與慢食的感動。

吃美食
坐在田中央的現代版魚寮裡,漁村男孩出身的主廚端出一道道頂級的魚鮮料理,簡單不做作的在地呈現,讓人找回食的本質。
一個主廚的魅力能有多大?可以大到他去哪,食客就追著跟到哪。正統日本料理出身的廚師長以嚴謹的日式精神重新詮釋廣式料理,即使店開在後山,都能讓食客追到山上,為的就是想要吃他精湛的手藝。

遊風景
在兩千多坪的香草園中,一邊吃著養生的創意香草料理,一邊嗅聞著滿室香草芬芳,讓視覺與味覺同時進行一場香氛洗滌。
合歡山谷下,一處開吉普車才能抵達的巧克力莊園,看巧克力如何與大自然完美結合,撞擊出美味火花!
.在金門的百年洋樓裡吃鐵板燒,從頂級食材、料理、桌椅到戶外空間,感受舊時光的絕代風華。



作者介紹:


施穎瑩
  輔仁大學圖書資訊管理系畢。走遍全台灣吃盡私房菜,懂吃懂玩懂享受,喜愛創作、旅行、美食的生活享樂家,榮獲《講義雜誌》2009年度最佳美食作家獎。
 香港出生,在台灣讀小學和大學的中間人,混合兩地人格特質,讓她同時擁有香港人的敏銳和台灣人的熱情。
  大學畢業後返港於最大報業集團《東方日報》任職七年,也曾赴大陸的財經雜誌工作,2003年移居台北,曾任職《TVBS周刊》、《蘋果日報》財經組專欄組組長,擁有多年媒體經驗,採訪時事、旅遊、娛樂及名人專訪。現為自由寫作人,於《GQ》雜誌國際中文版撰寫「郊野美食天堂」專欄。曾出版《預約私房美味》、《追著色彩旅行去》、《出色旅行》、《嚴選頂級商務旅館》、《嚴選頂級Motel》、《台灣高鐵遊樂Guide》等暢銷書籍。
施穎瑩私房菜:hk.myblog.yahoo.com/aluen12






探訪台灣好食、好景、好空間!



1.        寄情山海的料理天才-陶甕百合春天
2.        山野間的日式私房蔬食-山間倉房
3.        無菜單的創意農家菜-野夫炊烟
4.        合院裡的仙草飄香-外婆橋
5.        一路回甘的香草私房菜-花自在
6.        靠海邊的酒肉香-靠北邊叢山小
7.        摩登台味手路菜-緻膳水岸手路菜
8.        清水模建築裡吃水草-勝洋水草
9.        台料法烹的異想滋味-北投麗禧溫泉酒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 店
10.     山居潮店賣PastaWow Café
11.     穀倉裡吃創意素-卓也小屋
12.     山海間品懷石-我們的家187
13.     合歡山谷下可可飄香-貝卡巧克力莊園
14.     檜木老宅賣私房味-玩美煮藝
15.     五指山尋法式美味-山蘭居
16.     水墨畫裡的味覺饗宴-富貴牡丹
17.     用美食連線的心靈食藝-ABU
18.     陽明山外的蔬食創作-陽明春天
19.     隱世山林的璞玉滋味-舉目山莊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20.     隱藏版的咖啡店Brunch-對味生活
21.     田中央品魚鮮-大洲魚寮
22.     百年洋樓吃鐵板燒-歐厝五十
23.     老味新吃的時尚羊肉爐孫羊正店
24.     綠建築裡的私宅廚房-a-table慢食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 廚房
25.    台味十足的西班牙料理-Tapas-J








2/18/2013


關於葡萄酒
放膽去喝是唯一理解的方式

              本書是戀上葡萄酒的最佳入門書,更是嗜飲者獨具慧眼的葡萄酒選購指南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《就喝這1瓶──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101瓶好酒,喝懂葡萄酒》



             
本書簡介: 

想要認識白蘇維濃品種讓人陶醉的百香果、芭樂香氣、梅洛品種的摩卡巧克力芳香;感受經過木桶培養的香草芬芳、低溫發酵造成的熱帶水果風味;熟悉黑皮諾酒款絲絨般的柔和單寧……所有關於釀造、品種、土地特性、產區風格等關於葡萄酒的不同面相,都可以從作者十數年品評經驗所篩選出的推薦酒單中,找到最適切、最符合主題的葡萄酒,實際聞到、喝到精準確切的各種答案。這些從各種類型中去蕪存菁精選出的推薦酒,也會是所有想踏進葡萄酒世界的愛好者,最能迅速確實地掌握葡萄酒世界大千變化所必經的基本歷程。

這些來自101個優秀生產者(礙於篇幅,每家酒廠僅限一款)的不同酒款,應該都能比隨手碰運氣來的那一瓶,帶來更多的滿足和樂趣。

只要按照書中各篇章建議的酒單循序漸進、按酒索驥,每個人就都能搞懂葡萄酒世界的困惑難解,輕鬆成為快樂的葡萄酒生活家。


          要喝!就喝這一瓶!葡萄酒暢銷作家陳匡民帶您放膽一喝!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所有關於葡萄酒的一切,透過這101瓶好酒,
              讓你喝懂她,愛上她。

作為酒精飲料,葡萄酒相較於其他類型酒有著更豐富龐雜的各種關於喝的學問,但是所有問題的答案其實都在酒中。

這本書就是希望讓所有對葡萄酒有興趣的人不只喝「對」葡萄酒,也喝「懂」葡萄酒。就像學語文只有放膽開口才可能學會,學習葡萄酒也唯有放膽去喝,才是最有效的學習途徑;喝到合乎口感偏好、「對」的葡萄酒,更是促使人進一步去理解、接觸更多葡萄酒的最大誘因。關於葡萄酒的疑問,作者也將從累積的無數品嚐經驗中找出最適合的一瓶,作為完整解答。

《就喝這瓶》既是最完整的入門品酒書,還是精挑細選的葡萄酒選購指南。書中依不同葡萄酒特質、價格、餐飲搭配,精選出基本的101款品飲建議,是入門者不能錯過的品飲&選購聖經。

透過這101瓶,不只希望能讓大家認識101個優秀的生產者(以及他們的其他品項)、掌握進入葡萄酒世界所需的基本功;還希望這101瓶能更開拓我們的視野,好讓更多101瓶能讓我們的人生更多彩豐富。


作者介紹:

陳匡民
  台灣桃園人,1995年起擔任台灣酒類專業雜誌《酒客》專任編輯,歷經主編、總編輯等職務,並多次應邀擔任國際性酒展評審。著有《葡萄酒賞味誌》《葡萄酒選購誌》《戀酒絮語》、《我愛香檳:陳匡民的香檳賞味誌》等作品,譯作有《漫畫葡萄酒入門》《大吟釀100》《世界葡萄酒地圖》等。
  愛好美食與美酒的她,致力於推廣葡萄酒和各種美食的搭配,並以其獨特的親和力,將葡萄酒帶入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,引領讀者輕鬆進入葡萄酒的品賞世界。文章散見於《中國時報》《聯合報》《TVBS周刊食尚玩家》《Decanter品醇客》《酒訊》《商業周刊》等報章雜誌。








3/20前寄回本書活動截角,即可參加由各大酒商提供之精選酒款抽獎,總值超過36000元好酒送給你! (詳情請參閱書腰背面訊息!)

1/12/2013


欣講堂/不只是藝術家 奈良美智也是搖滾樂通!
  • 2013/1/11
  • |
  • 欣傳媒
  • |
  • 記者許家禎/台北報導

奈良美智的斜眼小娃娃風靡全世界,形式從雕塑、版畫到公共藝術都有,但其實他還幫許多日本樂團設計封面,原來他出生於50、60年代,披頭四的搖滾樂幾乎陪伴他整個童年,也因此在他的畫中也能找到許多音樂的元素。欣講堂昨(10)日找來廣播人同時也是作家的馬世芳,來談談奈良美智其實對搖滾樂很有Sense!

奈良美智的作品看得到對抗傳統與權威,甚至看到斜眼小女孩「玩」音樂,她站在音箱上面大喊「1、2、3、4,Man!」、她躲進鼓裡、玩電吉他,大叫「rock you」與「Hey Ho! Let’s Go!」,如果畫上有字也絕對是英文字而非日文,甚至後來他也幫許多日本樂團設計封面。

出身音樂世家,從小跟著母親、資深廣播人陶曉清聽音樂的馬世芳,雖然與奈良美智差了10多歲,但兩人意外的沒有隔閡,搖滾樂滋養了兩個世代的人,彷彿就能隔空對話,而他對奈良美智的音樂素養也非常激賞,認為他非常有Sense,從大眾流行的到小眾的皆有涉略,就拿他在2010年展出「Nobody’s fool」他聽過的LP黑膠唱片就能窺知一二。

奈良美智出生於1959年,在他小時候父母親外出工作時,他便一個人開著收音機以當時流行的搖滾樂當成成長養分,而當他開始藝術創作,搖滾樂也沒離開過他的創作空間,他邊畫邊聽,搖滾樂的反叛與自由精神影響了他的畫風,當然也影響了他的個性。同時,他也從唱片封面初進入藝術寶庫。

馬世芳說,在奈良高中三年級時,他大量吸收充滿焦躁與憤怒的龐克樂,那音樂不僅充分反映當時中下階層青年的心聲,似乎也成為他往後創作的依據之一。奈良美智曾說:「不只是知道,而是自己親身體驗而來的真實感,這真實感也是我理解真實的座右銘。」

不過你以為他只喜歡這種一條腸子通到底的龐克樂嗎?那麼你錯了!「奈良聽音樂的廣度深不可測,簡直就是廣納百川,就連Bob Dylan的音樂也是他的最愛。」他還曾列下他自己的精選曲目清單,自信對外放話說「如果熟知我曲目的九成,那麼我將無條件與他交朋友!」但馬世芳笑說「我們大概沒有人可以跟他交朋友吧!」

奈良的精選曲目清單從車庫搖滾、迷幻搖滾、英國搖滾、美國搖滾都有,但馬世芳說大部分都不是大紅特紅的,而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曲風節奏絕不會拖泥帶水,有奇怪、不修毛邊的噪音,但卻有粗糙的活力。馬世芳也佩服50、60年代日本電台播放曲目的功力,許多唱片現在都絕版,從大眾口味播到小眾族群,才能養成奈良美智對搖滾樂的音樂素養。


1/11/2013

【新書佈告】




京都有太多「層」,
就像洋蔥一樣,可以一層層往內剝、往深處探尋,怎麼剝也剝不盡,
將柔軟的外表剝開後,可能還會發現,她有些帶嗆。



本書介紹:

在爛漫的京都,過著與櫻花、和菓子、傳統相伴的日子,
學習當個知禮內斂的京都人,直到發現自己無法自拔地愛上她。


認識京都最好的方式,是文化。
表面上靜靜的京都,底面深不可測,
有好多在地的文化小圈圈,茶道、能樂、和菓子、京料理等。
這些早已融入京都生活骨子裡的圈圈環環相扣,
時時刻刻在看不著的地方轉呀轉著,帶動著京都千年。
在這裡,文化是天天都會聽到的地鐵電車音樂,
是平日午後解饞的和菓子,是一年一度的祭典儀式,
是生活中的一分一秒、一處一景。
文化就像血液一樣,是京都生命的根本與泉源。

音樂班出身的作者Doco,因大學就讀日文系而接觸日本文化,繼而對其產生濃厚興趣,後來藉由京都留學期間開始深入鑽研日本傳統技藝,包括日本箏、能樂、和服、茶道、小鼓等,甚至取得「日本箏準師範」資格,擁有日本正統流派所認定的教師資格。

在長期居住京都以及嚴謹的日本傳統技藝研習之下,她發現不同於一般遊客所認識的京都:除了櫻花楓紅和靜謐古寺之外,京都其實是一部活生生的日本文化史。她以一個在地學習的外國人身分,深入接觸瞭解最真實的京都,包括每個月份的行事祭典與最佳體驗方法、隨著四季遞嬗而各具特色與意涵的和菓子,以及最道地、京都式的日常禮節與應對。透過分享學習日本傳統技藝的點滴,道盡京都文化性格的養成,呈現京都身為一個文化古都所蘊含的深厚價值與驕傲。




作者介紹:


王文萱

網路筆名Doco。國小至高中就讀音樂班,主修大提琴及理論作曲。東吳大學日文系,台大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碩士,日本京都大學碩士。現於京都大學就讀博士課程,專攻日本畫家竹久夢二。於京都學習日本箏、能、茶道等傳統藝術文化,日本生田流箏曲正派邦樂會準師範,茶道文化檢定二級合格。曾任出版社編輯、日文教師,現從事筆譯口譯、文字創作等。譯作十餘本,包括書寫京都的散文家麻生圭子、小說家山崎豐子等作品。主持日本傳統文化推廣組織「MIYABI日本傳統文化」(http://miyabi-taiwan.blogspot.tw/)。



內文精選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 


【六月‧水無月】夏越祓與水無月菓子的祈禱

  日本從前使用陰曆,因此許多月份名稱是隨著陰曆自然氣候來命名的。後來統一使用陽曆,這些舊名用到陽曆上頭,不免和現實有些出入了。例如,陰曆的六月,有個特別的名稱──水無月,據說便是指陰曆六月梅雨季結束,一下沒了雨水,因此得名。但用在陽曆六月,正值梅雨季,沒了水的也許不是大地,而是將雨水用盡的天庭吧。
  
不過在京都,人們聽到「水無月」,腦中浮現的也許是另一番景象──名為「水無月」的和菓子。我之前的日本生活經驗幾乎只限於京都,整個六月份,京都街上滿是水無月的蹤影,因此我從前以為「水無月」是盛行於全日本的菓子。今年六月待在東京,興起想要尋個水無月,卻尋不著蹤跡,才發現這是關西地區特有的習慣。其實不只「水無月」菓子,我後來才得知,在京都許多人們覺得理所當然的習慣及思考,原來都是「當地限定」,也就是京都人特有的風俗及想法。

 與「水無月」菓子密不可分的,是六月三十日稱作「夏越祓」(なごしのはらえ,nagoshi no harae)的這項行事。在古代,這是正式的宮中行事。是在一年的中間,也就是六月的最後一天所舉行,目的是為了去除自身前半年的罪惡及汙穢,並祈禱後半年的平安許多神社會設置「茅之輪」(ちのわ,chinowa),只要左一圈、右一圈、左一圈,穿過茅草做成的大圈走三次,劃出「8」的形狀,便可以驅災保安康。

至於「水無月」這款菓子呢,就是在「夏越祓」這天享用的。底下柔軟又帶嚼勁的質感,是用穀類粉末混上砂糖蒸煮而成的,做成三角型,則是模仿冰塊的形狀。原來從前宮廷的人們在冰庫裡藏著冰塊,到了六月,便會將冰塊拿出來食用藉以消暑。但庶民們沒有冷藏技術,只好仿冰塊的樣貌做成菓子,以達望梅止渴的功效。水無月的最上層,鋪著一層紅豆,據說帶有「除魔」的功用。

  於是,六月三十日這天,我拎著好不容易排隊買來的水無月,搭車來到「上賀茂神社」,參加「夏越祓式」。上賀茂神社除了「茅之輪」之外,還會行特別的「人形流し」(にんぎょうながし,ningyo nagashi)儀式。夜晚將近,人們在做成人形的小紙片上寫了姓名及年齡,交給神社。待夜幕低垂,河川當中燒起了火堆,便由神職們將數千張人形紙片流入河中,一邊投紙片、一邊唸著祝詞,幫人們消災祈福。黑夜中的炎火,配上神職們所吟詠的和歌,以及川中流著的人形紙片,構成了一幅極為神秘的夏夜景象。

  也許是被這幅神秘的景象震撼,我突然顫慄不已。人類雖然不斷在發展文明、建立巴別塔,一個勁兒往上爬,希望能與天同高,但在這裡,我眼前所見的,是敬畏這股未知力量的人們,數百年來遵循古法行事,只求洗清罪惡及汙穢、祈禱生命一時的安寧。人定勝天、與敗天,也許終究不過是同件事物的不同面向而已。


【日本箏】八橋檢校與生八橋
 
 日本箏和京都,淵源頗深,深到幾乎所有造訪過京都的旅人,都品嘗過以日本箏為原型所做成的菓子。不過在談到這個菓子之前,還是先談談「箏」吧。

  箏,「こと」(koto)這項樂器,奈良時代(六、七世紀)時和唐朝中國宮廷的「雅樂」等,經由朝鮮傳入日本。有十三條弦,以及用來調整音高的柱,樂器的各部位是以「龍」來比擬──龍頭、龍尾、龍舌等,由此可知這項樂器的地位不凡,是「龍」的象徵。雖然源自中國,但這項樂器傳入日本後,和中國的箏,踏上了不同的進化之路。時至今日,日本的箏,和中國的箏(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國樂器古箏),差異極大,不只是技巧,就連表現出來的音樂都截然不同。為了便於區別,我們現在用中文稱日本的箏為「日本箏」,其實在日文中,就只稱「箏」一字而已。

  日本的箏曲音樂,在江戶時代(西元一六○三年~一八六八年)發展蓬勃,尤其是自從一位名叫八橋檢校(Yatsuhashi Kengyou,西元一六一四~一六八五年)的盲官(「檢校」為他所任的官名),改良了演奏法及樂器構造、建立曲式之後,確立了近世箏曲的基礎,讓箏這項樂器,能夠以主角身份嶄露頭角。剛剛曾提到有款以「箏」為原型的菓子,不知讀至此,各位是否已讀到些端倪了呢。

  在京都,有款人見人愛的人氣菓子──「生八橋」。不知自何時起,生八橋登上了京都伴手禮之冠。有好幾間店家都製作這款生八橋,還順應時節推出不同口味,秋日栗子、冬日草莓,更有稱霸全年的抹茶及芝麻口味等。生八橋的外皮柔軟,以米碾成的粉末製成,因此口感似麻糬。一般是折成三角狀(有點像蛋餃吧),裡面包著各種口味的餡兒。這種水份較高、保存期限短(約十天)的菓子,大抵會加上「生」字,為新鮮之意。

  不過排列在生八橋旁邊,名為「八橋」(煎餅八橋的日文寫作「八ツ橋」,讀音與「八橋檢校」的「八橋」相同,皆為「やつはし」(yatsuhashi))的菓子,似乎就沒有那麼受寵。八橋是經烘烤成的褐色脆餅,帶有濃厚肉桂味,並且呈現瓦片狀。不說可能不知道,這如瓦片狀的八橋,形狀從何而來?沒錯,這形狀就是八橋檢校所致力的樂器──「箏」。

  由此可見八橋檢校對日本傳統音樂的貢獻度有多高,足以讓後人以箏為形、以八橋為名,作出這樣的菓子。據說八橋檢校去世後,人們緬懷他,開始製作箏形狀的八橋煎餅。八橋檢校的長眠地──京都黑谷一地的金戒光明寺,參拜道路兩旁的許多茶店,便開始販賣供應這種煎餅(關於煎餅八橋的由來,一般是以源自八橋檢校的說法為主流。另外也有店家表示單純是仿作橋樑的形狀)。只可惜菓子是傳下來了,八橋檢校及日本箏的知名度,卻比起菓子差了那麼一截。而且煎餅八橋,隨著保存技術及交通運輸的發達,以及現代人們喜愛吃軟不吃硬,地位漸漸被新開發的「生八橋」取代了。


  八橋檢校的長眠地──金戒光明寺,京都人稱他「黑谷桑」,是淨土宗的大本山之一。據說是淨土宗開宗的法然上人,所建的第一處淨土宗寺院。境內有櫻、也有紅葉,尤其是紅葉季節,此處與東北方鄰接的真如堂,滿山滿谷的紅葉連綿不絕,堪稱京都賞紅葉著名景點。我也曾在秋天造訪過幾次附近的真如堂,整片染成紅色的小巧景致漂亮極了,不過當時卻未曾想到要看看「黑谷桑」。
  某個八月天,算是考完試後抱著還願的心情吧,我造訪了金戒光明寺。才剛踏上山,眼前便出現了佈滿山腰的整片墓地,我的心情也隨之肅穆了起來。也許正因如此,這兒遊客較少,多的是掃墓思祖的人們吧。
  
   我想起了京都同樣以墓地著名的法然院。曾有長輩特地帶我到法然院墓地一遊,為的是看歷史上名人的墓,除了帶著緬懷之情以外,還藉此學習歷史。大文豪谷崎潤一郎、日本畫家福田平八郎、哲學家九鬼周造……眼前墓碑上所刻的,是從前在書上讀過數百次的人名,此時我竟站在他們腐朽肉身面前,好不可思議。我與這些歷史上著名人們的距離,好似很近、又似遙遠。

  金戒光明寺的墓地,比法然院大上許多。我在炙熱陽光下,爬上山頭,好不容易在三重塔後方,發現了八橋檢校的墓。墓前有參拜者的姓名,包括了我所屬的「正派邦樂會」京都地區分會、以及京都的音樂組織「當道會」、還有現代箏曲演奏家兼作曲家池上真吾。看來與箏有關的人們,至今仍不忘來到墓前,抱著感謝及自我期許的心情,遙祭八橋檢校啊。
  
   我曾在書上讀到,日本自古以來,重視精神層面大於重視物質。例如有日本人心之故鄉之稱的「伊勢神宮」(位於三重縣伊勢市),祭祀著日本最重要的神明──掌管太陽的天照大神。伊勢神宮每二十年一次,會將建築完全拆解,並重新建造,建造方式一切依循古法。科學主義至上的西洋學者們,心中有所不解,每二十年便更新的建築,實質上已不「古」了、已不是原來的那棟建築了,為什麼人們還將其當作心之所歸而行祭祀呢?這是因為日本人所信仰的,並非物質,也就是並不在建築本身,而是寄託在物質上的神靈,以及人們的意念。
  
    我獨自站在八橋檢校的墓前,心中無限奔馳。八橋檢校去世數百年後的今日此刻,也許我的精神意念,真的在宇宙某處,與其交會了吧。


 購書連結:


博客來: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570982
誠品網路:http://www.eslite.com/product.aspx?pgid=1001257892200411
金石堂:
http://www.kingstone.com.tw/book/book_page.asp?mcode=2017310090919&lid=search&actid=wise

12/22/2012


奈良美智親臨欣講堂?!跟台灣粉絲們推特打招呼
  • 2012/12/21
  • |
  • 欣傳媒
  • |
  • 記者胡靜佳/台北報導

奈良美智親臨欣講堂??昨日欣講堂舉辦「閱讀奈良美智」講座,現場互動熱烈,大師奈良美智也親自在推特上留言!經過轉發後,奈良迷們為之瘋狂,參與講座的粉絲們,彷彿親身感受到大師的熱力。

由欣講堂舉辦的「閱讀奈良美智」講座於昨(20)邀請到奈良美智台灣的兩部中文版作品《小星星通信》譯者之一的王筱玲,以及睽違八年的最新中文版作品《奈良美智48女孩》譯者褚炫初,帶著大家一起閱讀奈良美智的作品。最新中文版作品《奈良美智48女孩》中,奈良作品仍以慣有的可愛女孩,伴隨著觸動心靈的詩句集結而成的燒滾滾新作,讓聚集於此的奈良迷們大飽眼福!相機不離手,尖叫聲四起。

本身也是粉絲的王筱玲,還精心蒐集資料製作出獨一無二的奈良年表。兩位譯者同時帶來了許多收藏的書籍,除了分享奈良愛之外,也做了曖曖內含光的奈良美智VS積極熱情的村上龍的比較。譯者們精闢又獨到的見解,粉絲們除了哈哈大笑也受益良多。

私下跟奈良先生熟識的兩位譯者,為了讓大師也能知道這次的活動,特地推特給奈良本人,與大師分享了活動細節及傳達台灣粉絲們的熱情。奈良看到推特後,立即轉發並回應了這則消息,大師本人表示非常開心!也感謝兩位譯者跟大家分享奈良的讀物心得,二位譯者與參與者也紛紛轉發,讓全世界的人都看到奈良的留言,並認識了雄獅欣講堂。

大師的推特一轉發後,粉絲們紛紛回應,有粉絲說,透過媒體社群,原來大藝術家也能與我們如此親近,彷彿親身和大師接觸,近距離感受大師熱力。奈良迷也到奈良的推特上表達感謝,甚至有粉絲表示能跟奈良直接在推特上對話,彷彿在作夢一樣。也有欣講堂的奈良粉絲,在推特上也說「行って良かった」(真慶幸有參加)的心聲!

除了昨日的講座外,未來欣講堂也將持續舉辦奈良美智的閱讀講座。明年一月份起邀請了身兼作家及廣播人─馬世芳(1月10日),華人圈第一位女性策展人─陸蓉之(1月17日)及資深媒體工作者及日本達人─黃子佼(1月24日)等。堅強的講師陣容,不可錯過呀!

奈良的個人廵展正在日本如火如荼的進行中,結束了第一站的橫濱後,目前移師到奈良的故鄉─青森,最後一站則選定位於九州的熊本,有計畫去日本旅遊的朋友們,可以考慮規劃一下。

【延伸資訊】
雄獅欣講堂http://www.xinmedia.com/xinforum/奈良美智講座相關資訊http://www.xinmedia.com/xinforum/collection.aspx?classid=43講座實況轉播http://www.xinmedia.com/n2/IssueDetail.aspx?IssueID=43青森縣立美術館http://www.nara2012-13.org/exhibition/熊本市現代美術館http://www.nara2012-13.org/kumamoto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