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地方的特色,並不限於當地發明的言語與文化,
大阪文化,事實上也奠定了日本生活美學的基本要素。
大阪堺的富商、亦是豐臣秀吉好友的千利休,為了談成生意而蓋了一座專屬的
「迪士尼樂園」─ 一個只有榻榻米四疊半(約二坪半)的夢幻世界,也就是「茶室」。
歐洲的英呎(feet),是用人的步伐距離為單位。而一疊榻榻米的大小,
則源於成年男子橫躺的長度,因為「疊」與表示尺度的「丈」字同音同義,
丈即為周尺,是中國古時候的丈量單位。以英呎計算的生活空間是「走出來的」,
反觀我們亞洲的榻榻米,則是「睡」出來的。
現今我們慣用的「公尺」,則是根據地球子午線的長度所訂出來的,
這個度量方式是「強制人去適應它」,與「以人的身體當量尺」、
為了「供人使用而建造」的茶室空間觀念更大不相同。
除了空間尺度的故事外,
更讓人納悶的是那四疊半的「半疊」是什麼?為什麼不取整數?
其實,整數雖是看似完整的幾何學空間,實則強硬地將人與人彼此間的自然關係給切割了。在四疊半的茶室正中央放進半疊榻榻米,就好比喝咖啡時加入奶精與糖攪拌,
會營造出流動的漩渦,讓坐在茶室中的四個人圍著中空的半疊榻榻米面對面相伴之時,
亦保有適當距離。就像順序題詩(日本俳句)中的日本古諺:「四人心寄處,只有四疊半。」
這一「半」,代表著整個事情尚未完成的力量,這力量深深影響著日本茶室、茶碗、
日本畫、插花、庭園、建築、料理等,它們都遵循這一「半」的美學。
這種美學講究一種「相對應」的關係:不是對立,而是相互寄心、相互對待的關係。
所謂有「正」就有「負」,有「偶」就有「奇」,有「日常」就有「非日常」,
這種打破完整形態賦予無限動性的「大阪精神」,在這城市中的各個角落都能發現。
像許多人熟知的大阪大螃蟹餐廳所在的道頓堀那條運河,因建築師安藤忠雄想要放進
一顆蛋(蛋型會議中心)而成名的中央公會堂,以及淀屋橋的那一座橋,
這些大阪的公共建設都不是政府撥預算所興建,而是當地居民自發捐錢而建成的。
正是因為他們願意付出自己的那一半,而在昭和初期締造了日本人口最眾多的
「大大阪」輝煌的歷史文化。
從ON到OFF全包的淀屋橋Odona
花開花落,如同事物經過時間的洗禮會褪色一般,近年因「東京黑洞化」,
在大阪發祥的住友商事、日本生命、三得利啤酒等,都將總部遷至東京。
就連原本住在船場的旦那眾(老闆們),也遷往市郊的西宮、芦屋。
不過,失去優勢的這塊土地,卻在這幾年慢慢的出現變化。閒置的辦公室變成了美食餐廳,原本下班時間後人影稀疏的空城,開始出現了人群的笑聲與話語。
這不是政府補助的城市規畫,也不是建商的再開發計畫,而是「淀屋橋WEST」─又一個
由一個人帶頭影響另一人的「半疊精神」的故事;也是一個不受泡沫經濟後長期不景氣
影響,重新挖掘出深層的文化DNA的故事…
節選自《龍國英的生活發現》
第七章 淀屋橋 odona 部分文字
更多關於淀屋橋區域重生的故事,
請看精采的《龍國英的生活發現》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